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市之一,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达标行动,切实做好保基本、兜底线工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夯实文化场馆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鄂尔多斯市持续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补短板的公共文化硬件网络体系。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84.8万平方米,拥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78个苏木乡镇(街道)和991个嘎查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融合建设。达拉特旗图书馆、伊金霍洛旗图书馆、杭锦旗图书馆、鄂托克旗图书馆、东胜区文化馆、伊金霍洛旗文化馆、杭锦旗文化馆等一批新、改(扩)建文化场馆已全部投入使用,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开放项目和时间均达到国家标准。
鄂尔多斯市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服务布局更加均衡。目前,已建成图书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8个,苏木乡镇(街道)一级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二级分馆951个,社会力量合作建设三级分馆45个,并将分馆延伸到家庭文化户。同时,积极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已建成文化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9个,苏木乡镇(街道)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服务点936个。
创新提质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成效彰显
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全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有序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满足群众线上文化服务需求。已建成公共文化云平台、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数字资源达到171.85TB,年均线上服务210多万人次。
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建设的鄂尔多斯文化云于2021年2月正式上线运行,打造了24小时文化服务阵地,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优质资源送上“云端”,提供文化艺术数字资源,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鄂尔多斯文化云已实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内蒙古文化云”服务端的有效对接,实现了获取、存储、提供、查询为一体的数字化公共服务。
全市已设立9家自助图书馆,市图书馆开发建设了“移动图书馆”APP,为群众提供全天候、高质量数字化服务。同时,市图书馆牵头升级改造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将9个旗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合并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实现了全市总分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通借通还服务全覆盖。
依托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工作,市文化馆创新开展“文化暖城 你点我送”全民艺术普及行动,已服务基层群众2万余人次。从“我送你接”向“你需我送”转变,将群众需求放在服务的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暖城鄂尔多斯文化发展更具“人性化”、更有“温度感”。
打造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影响力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15部馆藏典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鄂尔多斯市文化馆被评为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全市努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现有国家群星奖入围作品2部,自治区群星奖获奖作品5部,准格尔旗、乌审旗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鄂尔多斯市不断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节为主导品牌,以东胜区月季文化旅游节、达拉特旗冬捕文化旅游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等旗区文旅节庆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每年举办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等阵地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
下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网络,落实服务标准,推动资源下移,创新服务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入更多优质资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内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基础上,持续建设高品质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