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域名:鄂尔多斯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政务
准格尔旗福路塔发现秦文化墓地,为探索匈奴文化中汉文化的来源提供重要资料
福路塔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柳树湾村福路塔社新村东北约300米处的坡地上,东北距旗政府所在地薛家湾镇约19公里。该墓地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即已发现。一条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乡村水泥路将这片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侧部分南北最长约300米、东西最宽约150米,总体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之势。北侧紧邻十里长川,长期受流水冲刷形成断崖,东侧为一条干涸的自然冲沟,西侧是林地,南侧有一条乡间便道通往旧村,大饭铺到龙口的高速公路拟从墓地东部穿过。
为配合大龙高速公路建设,2017年至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鄂尔多斯博物馆和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累计揭露面积约8000余平方米, 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31座、祭祀坑1座及晚期自然冲沟1条。
关于这批墓葬年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墓地随葬炊器以陶釜为主,不见鬲,而釜取代鬲,成为普遍的日用炊器,当是在秦伐巴蜀之后的战国晚期。第二,墓地只出半两钱,不见五铢钱。据考证秦统一发行半两钱是在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年代接近战国晚期;而西汉始铸五铢钱是在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第三,发掘出土的12方铜印章,除少数战国晚期印和秦印以外,多属汉印。第四,这批墓葬是以瓮、壶、釜为基本的随葬陶器组合,这一点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关中和陕北地区秦墓存在很大的一致性。据此可初步判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应该大体处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茧形壶、蒜头壶、扁壶等秦文化指征性器物的发现,进一步说明该墓地是一处以秦文化为主体的墓葬群。
此次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福路塔墓地的层位关系及其出土的半两钱、带文字陶器、铜印等年代特征明确的器物不仅可为该墓地分期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以此为切入点或可对北方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遗存的分期取得突破性的认识,为区分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的遗存提供科学的标尺。
匈奴自身特有的文化形成于西汉中期,来自以关中地区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因素在匈奴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匈奴的陶器,与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秦文化的陶器非常相似。福路塔墓地部分瓮、壶与匈奴最早期遗存中的同类器物相近。在探索匈奴文化中汉文化的来源问题上,福路塔墓地在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等方面与匈奴关系甚密。对该墓地做进一步的分期和文化因素对比研究,或对探索匈奴文化起源有所助益。
福路塔墓地随葬品和葬俗呈现出的多种文化因素兼容并蓄,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百具人骨将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北方民族人种学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材料,有助于我们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北方民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