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域名:鄂尔多斯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政务
鄂托克前旗2018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8年以来,鄂前旗文旅局紧紧围绕“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总体思路,以红色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为引领,以打造“文化旅游强旗”为目标,务实求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乡村文化振兴各项目标任务。
一、乡村文化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研究制定了《鄂托克前旗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明确了发展乡村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及保障措施,为全旗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持续推进文化阵地建设。成功将旗图书馆从国家三级馆升级打造为国家一级馆,并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落地实施,通过书香家庭工程共免费发放书柜200个、图书1万册,投资250万元建成的鄂前旗艾基木音乐创作基地和儿童合唱团培训基地,旗、镇、村、户四级公共文化阵地更加壮大,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同时,制定完善了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广播电视通讯后续管护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得到极大夯实。
二是持续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依托完善的基础条件,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圣火文化节暨冬季那达慕、新年音乐会、农牧民春晚、元宵节活动、“4.23全民阅读”活动、第三届马兰花节等10余项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百日消夏、百团千场、百村千场“三百”惠民文化活动日趋常态化。全年累计开展活动150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获得极大提升。
三是文艺精品创作成绩凸显。大型民族音乐剧《石榴红了》复排完成并相继在首都北京、首府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市成功演出,《石榴红了》作为参演剧目成功亮相第15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荣获2017—2018年度优秀剧目金奖。在评出的13个单项奖中,克明、呼格吉乐、乌敦塔娜三人分获编剧奖、表演金奖和表演铜奖。组织参加第一届全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大赛,选送的男女二重唱《雪夜蓝调》、双人舞《爱在草原》斩获表演二等奖,笛子独奏《心眸》、马头琴独奏《鄂尔多斯小调》荣获器乐创作三等奖。艾基木儿童合唱团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七巧板》“快乐宝贝爱唱歌”栏目,参与录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春晚;整理编撰完成《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概览》、《红色文艺轻骑兵》初稿;成功拍摄微电影《特别的思念》并在全国各大视频网站播映,文艺作品编创硕果累累。
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了4982件(套)文物的信息采集和入库登记工作,在明长城、城川城址、大池城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文物保护界桩300个,进一步夯实文物安全基础。配合开展了乌兰新区至红旗段公路改建等20余全旗重大项目地表文物踏查工作。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通过积极申报、努力争取,我旗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人获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获批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获批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获批第三批旗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配合中经全媒体完成大型人文纪录片《非遗中国·鄂尔多斯》实景拍摄,蒙古族祭火和筷子舞文化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2018-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我旗又增添两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依托嘎查村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三八”“五一”“七一”等节庆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立足文化行业特色和优势,借助“百团千场”“百村千场”“图书下乡免费阅读服务”等活动平台,组织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送文化下乡活动。根据包扶村巴音希泊日嘎查实际,制定了《集体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和《2018年驻村帮扶工作计划》,协调项目资金960万元用于希泊尔旅游驿站建设和旅游节点打造,争取到1000万防沙育林项目资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投入2.4万元对重点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入户走访,建立农牧民信息台账,落实“菜单式”扶贫举措。